在诗里找到你,聂鲁达!

Meet Neruda in Chile

我的生活丰富多彩,这是诗人的生活。从流泪到亲吻,从孤独到人民,都或在我的文字中。——巴勃罗·聂鲁达

1904 年 7 月 12 日在智利出生的巴勃罗·聂鲁达 Pablo Neruda 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拉丁美洲诗人。聂鲁达的一生尽在那一句 “从流泪到亲吻,从孤独到人民” 都在诗人的文字中——难得的是,尽管历经多次磨难,但情感丰沛的字里行间,仍能感知到诗人对世界怀抱的热情,对探索生命的好奇,以及对文学创作的使命感。

从十岁开始写诗,终其一生诗人透过文字表达出内心对爱情、对性、对社会、对政治、对国家的不停燃烧的烈火。这种文字的张力带出奇妙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作为读者,不应浅尝辄止,而是真实用生命去聆听诗人直觉的表达,在文字中与诗人,深渊与深渊的呼应。

1)Parral 帕拉尔 & Temuco 特木科 —— 浪漫诗句的萌芽之地

聂鲁达出生于智利中部的 Parral,那里盛产葡萄。然而,母亲在生下他之后没过多久,便死于肺结核。对于仍在牙牙学语的聂鲁达来说,对母亲的印象仅仅是一张黑白照片。之后,他的父亲带着只有两岁的聂鲁达迁居智利南部偏远的拓荒地区特木科 Temuco。在特木科的成长经历,对还未定型的聂鲁达来说,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在特木科的生活环境的最大特征是成片的原始森林,与诗人伴随成长的花草树木和甲虫、鸟、蜘蛛等自然之物,这在日后诗人在诗句中信手拈来借取的自然意象可窥探一二。
“一束阳光落在你深色的衣裳。
夜巨大的根茎,
突然从你的灵魂生长出,
藏在你体内的东西又重现于外,
一个苍白的蓝色民族,刚从你
那里生出,如是获得滋养”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第2首

所以,从对女人的诗句来看,那是与自然的巧妙结合,一点没有娇娆造作之嫌。女人的身体对诗人来说,是蕴藏着的无穷魅力,是吸引着他化作笔下的“白色的山丘”“苔藓”“陆上的海螺”“众河”,也是“梦之蝴蝶”只在梦境中飞舞,难以捕捉。

然而,特木科对诗人的影响不局限于此——特木科皮具店里的一匹老马见证了诗人的童年时代,不,也是这个国家的沉浮。诗人在《皮具店的马》中回忆到,特木科这座城市五十年前一副繁荣的街头市井之容,而五十年后当他再次回到特木科时,残存的阿劳卡尼亚人努力得与美国无情侵蚀的抵抗。什么都变了,只有“那匹一动不动的老马见证了如此多的变故”。诗人是擅长暗喻的,透过那匹老马,说出的是诗人的愤慨。

我离开这座城市时,写的是关于爱情、关于夜晚的诗句,写的是关注自身的诗歌…….我会告诉你,马儿,我的诗歌改变过许多回。它沾染了城市的烟雾,说出了人们的心声,还被用作武器与旗帜。我心满意足了,老朋友。——《皮具店的马》

而诗人的内心终究充满诗意,他一生历经磨难,但始终“想和有过的心事一起歌唱,和雨露、和大地,一起歌唱……我比所有人改变得都多,可我依然是我”(节选自《皮具店的马》)。

2)三段婚姻 —— 成就诗人背后的女人们

聂鲁达一生总共有过三段婚姻。第一段是 1930 年,与荷兰裔爪哇女子哈格纳尔的婚姻,时值 26 岁的聂鲁达仅仅与她维持了 6 年婚姻,便结束了。

1934 年,聂鲁达被奉派驻西班牙,在马德里与比大他 20 岁的卡里尔一见钟情,开始过上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地下恋情。彼时的聂鲁达已是一位政治嗅觉灵敏的共产党员,结识了大量毕加索、阿拉贡等知名画家,而年长的卡里尔自然也比聂鲁达成熟许多,很快两人感情升温,卡里尔不仅扮演了他情人的身份,同时也是他的人生导师兼“母亲”。两人于 1943 年,在墨西哥举行了一场不为智利法律所承认的婚姻。

与第三任妻子马蒂尔德的婚姻是最长久,也是最为深刻的。他俩的初遇是在 1946 年智利总统大选期间,在森林公园户外音乐会中与友人介绍认识。聂鲁达本人对小姑娘的邂逅很快就忘记了,但人家姑娘却对聂鲁达一见倾心。3 年之后,聂鲁达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流亡之旅,而陪伴他流亡的正是之后陪伴他余生的妻子——马蒂尔德·乌鲁蒂亚。

由于和马蒂尔德约会那会儿,聂鲁达和他的第二任妻子仍维持着婚姻关系,诗人再次搞起了地下恋情,背着卡里尔偷偷和马蒂尔德约会,二人饱受相思之苦。据说,聂鲁达那时几乎每天一封情诗写给马蒂尔德,也因此有了《船长的诗》。这本诗集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匿名出版,直到 1963 年,诗人才承认他是此书的作者。在此期间,诗人挣扎对前妻的不忠诚,对自己创作的忧伤却又炽热,最终化为诗人对爱的永恒标记。

3)三处居所 —— 诗人爱的标的

1. 赛巴斯提雅那 La Sebastiana

“既不太高又不太低,既安静又不寂寥。”

“既不太高又不太低,既安静又不寂寥;在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街区,既看不到也听不到邻居,有个性又不失舒适;有很多的风,既不太大又不太小;远离一切又交通便利,独立又生活方便,而且还要非常便宜”——这是聂鲁达厌倦了圣地亚哥的住所之后,对瓦尔帕莱索居所的所有期待。

如果说黑岛和查丝寇娜承载了诗人关于爱情和生活的记忆,那赛巴斯提雅那就是诗人对童年的回忆。聂鲁达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他把 Sebastiana 翻译成了玩具屋——一个能回到童年孩童记忆的地方,诚如他自己所说“不爱玩的孩子不叫孩子,不爱玩的男人永远失去了他的童真”。

赛巴斯提雅那承接了诗人对居所的所有要求及感情寄托。这可爱的小屋虬枝盘绕在五彩斑斓的瓦尔帕莱索小镇,五层楼的房子在最高处就能看到城市和它繁忙的港口。这里富有艺术气息和生活情调,在城市间回旋,在诗人的家中延续。存放威士忌的柜子,用来倒朗姆酒的陶瓷母牛,无一不体现出诗人的浪漫情怀。
“我的生活精彩丰富,这就是诗人的生活。”——《聂鲁达回忆录》

2. 黑岛 Isla Negra

“既然无法将大海收入居所那就让居所嵌入大海吧。”

黑岛,既不黑,它也不是岛。这块土地原本属于一个西班牙船长,但他后来遇上海难不幸离世。聂鲁达在 1939 年买下了这块地之后,随即辞去了墨西哥的任职,直到 1943 返回智利后才着手修建。诗人看海边礁石如墨,随即改名“黑岛”。那时候修盖房子可没有想象中容易,诗人在这里也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就这样“这房子一直在生长,犹如人,犹如树。”

海浪澎湃,无情打在礁石上,汹涌着直抵岸边,风吹着海边的植物,夹杂着海盐的味道吹进黑岛——诗人是爱海的。故居里,客厅和人像展示厅练成一体,圆形茶几就像一只舵轮,客厅石墙又搭出舰船似的甲板,整座与客厅连接的地方,像是组成了一艘船,驶向面前这片大海。“既然无法将大海收入居所,那就让居所嵌入大海吧。”——诗人对大海之爱,可见一斑。
而房间里的各种装饰品足以见得诗人本身就是个收集癖,各种人物头像、帆船、瓶子里的船、贝壳、面具、古董鞋和烟斗——大多仍是和大海有关。

聂鲁达的三处故居中,最喜欢黑岛,大抵也和他从意大利流放归回的心境有关。诗人的晚年最喜欢待在此处,远观大海,诗兴大发“在充满动荡的海洋,在黑岛的狂野海岸上,我投身于新诗歌的冒险之中” 诗人在这里,也经常招待好友,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甚至希望死后可以埋葬这里。

1973 年 9 月 11 日,陆军司令皮诺切在美国暗中支持下,在这一天推翻了智利总统阿联德领导的社会主义政府。聂鲁达随后病重,被送往圣地亚哥的医院。于同年 9 月 23 日,病逝于圣地亚哥,享年 69 岁。直到 1992 年 9 月 18 日,人们把他的遗体带回黑岛,与太太马蒂尔德葬在一起。
“把我埋葬在黑岛
面朝着我熟悉的大海
面朝着每一个布满皱纹的地方
我的双目在岩石和海浪中迷离
永别了。”
——聂鲁达

3. 查丝寇纳 La Chascona

“水声静静流入了诗句中,黑莓用血色的枝丫守护着这栋别墅”

1953 年的一个下午,聂鲁达和马蒂尔德在贝拉维斯塔 Bellavista 附近散步,他们看到在圣克里斯托瓦尔山脚下有一处代售房产,它似乎被黑莓所覆盖,站立在陡峭的斜坡。“我们被水声迷住了,它从山上的水道中流出,一直直淌到地上”二人不谋而合,决定买下它。在诗人后来的诗中写到“水声静静流入了诗句中,黑莓用血色的枝丫守护着这栋别墅”。

起初,聂鲁达和马蒂尔德二人仍处于地下恋情,他们没有大动干戈建造,只建造了客厅和卧室的部分,马蒂尔德也时常一个人留在房子里,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呵护倍加“我经常在院子里一打理就是一天,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枝花我都如数家珍,没有一个不是经过我精心挑选的。”

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2 年之后,聂鲁达的时任妻子卡里尔终于发现了聂鲁达的婚外情,毅然离开。而诗人与马蒂尔德也终于搬进 La Chascona,而两个人的晚年也是在这里度过的。聂鲁达真正住进了自己所喜爱的房子里,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在正门口,有一个航海主题的吧台,墙上装饰着古董罗盘和航海地图。

坐在小餐桌旁,仿佛可以进入诗人的视角,看到整个屋子犹如一条大船。还有各种从他环球旅行中带回的纪念品——非洲的木雕、巴黎的酒桌、波澜的玩偶、复活节岛的雕塑等等,无不体现出诗人的浓厚的收藏兴趣。然而,最惹人注意的,仍要数墙上那女主人——马蒂尔德的画像。画中的人物顶着浓密的狂乱的长发,颇有点类似毕加索作品。

这栋房子其实经过了精心的修复,若是不说,来历的游客其实很难看出这里曾因为政变被遭破坏而且淹了水。那一天是 1973 年的 9 月 11 日。那一天智利发生军事政变,社会主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被端,聂鲁达作为总统的坚实同盟,新书被禁,复印这些书的人也被迫害及送入监狱。聂鲁达的疾病多多少少和这场政变脱不了干系。马蒂尔德为了坚持要让世界看到新政权的暴行,即使这栋房子已破墙残垣,她坚持要在这里举办葬礼。

4)“你的群山、江河和峭壁,你的天空、云彩和人民。这就是坚不可摧的堡垒” —— 三次访华

多年以前,聂鲁达曾写下“从大海到大海,从平原到雪山,所有的人都注视着你啊,中国”多年以后,拉美发行量最大的诗歌季刊《笔记本》推出中国诗歌专刊,将聂鲁达对中国的诗句也收入其中,那时正值中智建交 50 周年。

聂鲁达与中国的渊源颇深,从他住所的中国纪念品就能看出。他的一生曾三次访问中国。1928 年,他第一次到中国上海,当时的上海正是殖民化的畸形大都会。好巧不巧便遇上了社会的残酷邪恶一面——他被抢劫,一洗而空,仅仅留下了护照一本让他回国。他怒不可遏,称这里是“夜间出没的盗贼,假俄国公爵夫人”。然而,当时他也遇到了许多尽管素未蒙面,但仍热心帮助他的中国老百姓,这也奠定了他第二次想要再次拜访中国的信念。

1951 年,他第二次来华,代表世界和平理事会给宋庆龄颁发国际和平奖。这一次来访,意义深刻——仿佛将和平鸽带到了,那时还处于帝国主义压制封锁的,中国。聂鲁达在来访期间,结识了许多好友,如丁玲、矛盾、艾青等,并赞扬中华人民的不屈乐观的精神。

“中国人是最爱笑的
虽然经历过无情的殖民主义
经历过饥饿和屠杀
但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比他们更懂得笑。”
——《回首话沧桑》

5 年以后,当他携夫人马蒂尔德再次到访中国时,他看到了新中国的发展——农民如何用巧手编织蝈蝈笼子,工人如何在工厂里纺织,民间艺人在人群中演绎传统荟萃。他相信:辽阔的土地,人民的非凡劳动,和逐渐消失的不公正现象终将使得中国人民拥抱更美好、广阔又深厚的发展。

试问,又有谁像聂鲁达一样,对中华民族有如此深切的手足之情?聂鲁达曾对艾青说:我的聂(繁体 聶)有三只耳,第三只是为了倾听未来。

是的,聂鲁达,中国人民的朋友,你听到我们对你的想念了吗?

即使年少时期再如何风流倜傥,在国家乃至世界分崩离析的时候,那股对待爱情的炽热一起化作革命的义愤填膺,在诗人的诗句中是如此确切、清楚。而无情的政治,却将诗人一击致命,他的激情消失在俗世尘埃中,张力渐渐化作悼念者的眼泪,悬在脸庞,悬在每个人的心里——那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诗人是爱海的,那不是单单的对蔚蓝的向往。他更像是个航海家,永远向着理想扬帆远航,他是浪漫主义者,用文字点亮爱情的年华,他更是战士,用文字击穿仇敌的一切丑恶,他被埋葬在黑岛,却永活在世人的心中。

在诗里找到你,聂鲁达!目的地推荐

Meet Neruda in Chile DESTINATION

我的生活丰富多彩,这是诗人的生活。从流泪到亲吻,从孤独到人民,都或在我的文字中。——巴勃罗·聂鲁达

1904 年 7 月 12 日在智利出生的巴勃罗·聂鲁达 Pablo Neruda 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拉丁美洲诗人。聂鲁达的一生尽在那一句 “从流泪到亲吻,从孤独到人民” 都在诗人的文字中——难得的是,尽管历经多次磨难,但情感丰沛的字里行间,仍能感知到诗人对世界怀抱的热情,对探索生命的好奇,以及对文学创作的使命感。

从十岁开始写诗,终其一生诗人透过文字表达出内心对爱情、对性、对社会、对政治、对国家的不停燃烧的烈火。这种文字的张力带出奇妙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作为读者,不应浅尝辄止,而是真实用生命去聆听诗人直觉的表达,在文字中与诗人,深渊与深渊的呼应。

1)Parral 帕拉尔 & Temuco 特木科 —— 浪漫诗句的萌芽之地

聂鲁达出生于智利中部的 Parral,那里盛产葡萄。然而,母亲在生下他之后没过多久,便死于肺结核。对于仍在牙牙学语的聂鲁达来说,对母亲的印象仅仅是一张黑白照片。之后,他的父亲带着只有两岁的聂鲁达迁居智利南部偏远的拓荒地区特木科 Temuco。在特木科的成长经历,对还未定型的聂鲁达来说,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在特木科的生活环境的最大特征是成片的原始森林,与诗人伴随成长的花草树木和甲虫、鸟、蜘蛛等自然之物,这在日后诗人在诗句中信手拈来借取的自然意象可窥探一二。
“一束阳光落在你深色的衣裳。
夜巨大的根茎,
突然从你的灵魂生长出,
藏在你体内的东西又重现于外,
一个苍白的蓝色民族,刚从你
那里生出,如是获得滋养”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第2首

所以,从对女人的诗句来看,那是与自然的巧妙结合,一点没有娇娆造作之嫌。女人的身体对诗人来说,是蕴藏着的无穷魅力,是吸引着他化作笔下的“白色的山丘”“苔藓”“陆上的海螺”“众河”,也是“梦之蝴蝶”只在梦境中飞舞,难以捕捉。

然而,特木科对诗人的影响不局限于此——特木科皮具店里的一匹老马见证了诗人的童年时代,不,也是这个国家的沉浮。诗人在《皮具店的马》中回忆到,特木科这座城市五十年前一副繁荣的街头市井之容,而五十年后当他再次回到特木科时,残存的阿劳卡尼亚人努力得与美国无情侵蚀的抵抗。什么都变了,只有“那匹一动不动的老马见证了如此多的变故”。诗人是擅长暗喻的,透过那匹老马,说出的是诗人的愤慨。

我离开这座城市时,写的是关于爱情、关于夜晚的诗句,写的是关注自身的诗歌…….我会告诉你,马儿,我的诗歌改变过许多回。它沾染了城市的烟雾,说出了人们的心声,还被用作武器与旗帜。我心满意足了,老朋友。——《皮具店的马》

而诗人的内心终究充满诗意,他一生历经磨难,但始终“想和有过的心事一起歌唱,和雨露、和大地,一起歌唱……我比所有人改变得都多,可我依然是我”(节选自《皮具店的马》)。

2)三段婚姻 —— 成就诗人背后的女人们

聂鲁达一生总共有过三段婚姻。第一段是 1930 年,与荷兰裔爪哇女子哈格纳尔的婚姻,时值 26 岁的聂鲁达仅仅与她维持了 6 年婚姻,便结束了。

1934 年,聂鲁达被奉派驻西班牙,在马德里与比大他 20 岁的卡里尔一见钟情,开始过上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地下恋情。彼时的聂鲁达已是一位政治嗅觉灵敏的共产党员,结识了大量毕加索、阿拉贡等知名画家,而年长的卡里尔自然也比聂鲁达成熟许多,很快两人感情升温,卡里尔不仅扮演了他情人的身份,同时也是他的人生导师兼“母亲”。两人于 1943 年,在墨西哥举行了一场不为智利法律所承认的婚姻。

与第三任妻子马蒂尔德的婚姻是最长久,也是最为深刻的。他俩的初遇是在 1946 年智利总统大选期间,在森林公园户外音乐会中与友人介绍认识。聂鲁达本人对小姑娘的邂逅很快就忘记了,但人家姑娘却对聂鲁达一见倾心。3 年之后,聂鲁达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流亡之旅,而陪伴他流亡的正是之后陪伴他余生的妻子——马蒂尔德·乌鲁蒂亚。

由于和马蒂尔德约会那会儿,聂鲁达和他的第二任妻子仍维持着婚姻关系,诗人再次搞起了地下恋情,背着卡里尔偷偷和马蒂尔德约会,二人饱受相思之苦。据说,聂鲁达那时几乎每天一封情诗写给马蒂尔德,也因此有了《船长的诗》。这本诗集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匿名出版,直到 1963 年,诗人才承认他是此书的作者。在此期间,诗人挣扎对前妻的不忠诚,对自己创作的忧伤却又炽热,最终化为诗人对爱的永恒标记。

3)三处居所 —— 诗人爱的标的

1. 赛巴斯提雅那 La Sebastiana

“既不太高又不太低,既安静又不寂寥。”

“既不太高又不太低,既安静又不寂寥;在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街区,既看不到也听不到邻居,有个性又不失舒适;有很多的风,既不太大又不太小;远离一切又交通便利,独立又生活方便,而且还要非常便宜”——这是聂鲁达厌倦了圣地亚哥的住所之后,对瓦尔帕莱索居所的所有期待。

如果说黑岛和查丝寇娜承载了诗人关于爱情和生活的记忆,那赛巴斯提雅那就是诗人对童年的回忆。聂鲁达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他把 Sebastiana 翻译成了玩具屋——一个能回到童年孩童记忆的地方,诚如他自己所说“不爱玩的孩子不叫孩子,不爱玩的男人永远失去了他的童真”。

赛巴斯提雅那承接了诗人对居所的所有要求及感情寄托。这可爱的小屋虬枝盘绕在五彩斑斓的瓦尔帕莱索小镇,五层楼的房子在最高处就能看到城市和它繁忙的港口。这里富有艺术气息和生活情调,在城市间回旋,在诗人的家中延续。存放威士忌的柜子,用来倒朗姆酒的陶瓷母牛,无一不体现出诗人的浪漫情怀。
“我的生活精彩丰富,这就是诗人的生活。”——《聂鲁达回忆录》

2. 黑岛 Isla Negra

“既然无法将大海收入居所那就让居所嵌入大海吧。”

黑岛,既不黑,它也不是岛。这块土地原本属于一个西班牙船长,但他后来遇上海难不幸离世。聂鲁达在 1939 年买下了这块地之后,随即辞去了墨西哥的任职,直到 1943 返回智利后才着手修建。诗人看海边礁石如墨,随即改名“黑岛”。那时候修盖房子可没有想象中容易,诗人在这里也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就这样“这房子一直在生长,犹如人,犹如树。”

海浪澎湃,无情打在礁石上,汹涌着直抵岸边,风吹着海边的植物,夹杂着海盐的味道吹进黑岛——诗人是爱海的。故居里,客厅和人像展示厅练成一体,圆形茶几就像一只舵轮,客厅石墙又搭出舰船似的甲板,整座与客厅连接的地方,像是组成了一艘船,驶向面前这片大海。“既然无法将大海收入居所,那就让居所嵌入大海吧。”——诗人对大海之爱,可见一斑。
而房间里的各种装饰品足以见得诗人本身就是个收集癖,各种人物头像、帆船、瓶子里的船、贝壳、面具、古董鞋和烟斗——大多仍是和大海有关。

聂鲁达的三处故居中,最喜欢黑岛,大抵也和他从意大利流放归回的心境有关。诗人的晚年最喜欢待在此处,远观大海,诗兴大发“在充满动荡的海洋,在黑岛的狂野海岸上,我投身于新诗歌的冒险之中” 诗人在这里,也经常招待好友,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甚至希望死后可以埋葬这里。

1973 年 9 月 11 日,陆军司令皮诺切在美国暗中支持下,在这一天推翻了智利总统阿联德领导的社会主义政府。聂鲁达随后病重,被送往圣地亚哥的医院。于同年 9 月 23 日,病逝于圣地亚哥,享年 69 岁。直到 1992 年 9 月 18 日,人们把他的遗体带回黑岛,与太太马蒂尔德葬在一起。
“把我埋葬在黑岛
面朝着我熟悉的大海
面朝着每一个布满皱纹的地方
我的双目在岩石和海浪中迷离
永别了。”
——聂鲁达

3. 查丝寇纳 La Chascona

“水声静静流入了诗句中,黑莓用血色的枝丫守护着这栋别墅”

1953 年的一个下午,聂鲁达和马蒂尔德在贝拉维斯塔 Bellavista 附近散步,他们看到在圣克里斯托瓦尔山脚下有一处代售房产,它似乎被黑莓所覆盖,站立在陡峭的斜坡。“我们被水声迷住了,它从山上的水道中流出,一直直淌到地上”二人不谋而合,决定买下它。在诗人后来的诗中写到“水声静静流入了诗句中,黑莓用血色的枝丫守护着这栋别墅”。

起初,聂鲁达和马蒂尔德二人仍处于地下恋情,他们没有大动干戈建造,只建造了客厅和卧室的部分,马蒂尔德也时常一个人留在房子里,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呵护倍加“我经常在院子里一打理就是一天,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枝花我都如数家珍,没有一个不是经过我精心挑选的。”

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2 年之后,聂鲁达的时任妻子卡里尔终于发现了聂鲁达的婚外情,毅然离开。而诗人与马蒂尔德也终于搬进 La Chascona,而两个人的晚年也是在这里度过的。聂鲁达真正住进了自己所喜爱的房子里,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在正门口,有一个航海主题的吧台,墙上装饰着古董罗盘和航海地图。

坐在小餐桌旁,仿佛可以进入诗人的视角,看到整个屋子犹如一条大船。还有各种从他环球旅行中带回的纪念品——非洲的木雕、巴黎的酒桌、波澜的玩偶、复活节岛的雕塑等等,无不体现出诗人的浓厚的收藏兴趣。然而,最惹人注意的,仍要数墙上那女主人——马蒂尔德的画像。画中的人物顶着浓密的狂乱的长发,颇有点类似毕加索作品。

这栋房子其实经过了精心的修复,若是不说,来历的游客其实很难看出这里曾因为政变被遭破坏而且淹了水。那一天是 1973 年的 9 月 11 日。那一天智利发生军事政变,社会主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被端,聂鲁达作为总统的坚实同盟,新书被禁,复印这些书的人也被迫害及送入监狱。聂鲁达的疾病多多少少和这场政变脱不了干系。马蒂尔德为了坚持要让世界看到新政权的暴行,即使这栋房子已破墙残垣,她坚持要在这里举办葬礼。

4)“你的群山、江河和峭壁,你的天空、云彩和人民。这就是坚不可摧的堡垒” —— 三次访华

多年以前,聂鲁达曾写下“从大海到大海,从平原到雪山,所有的人都注视着你啊,中国”多年以后,拉美发行量最大的诗歌季刊《笔记本》推出中国诗歌专刊,将聂鲁达对中国的诗句也收入其中,那时正值中智建交 50 周年。

聂鲁达与中国的渊源颇深,从他住所的中国纪念品就能看出。他的一生曾三次访问中国。1928 年,他第一次到中国上海,当时的上海正是殖民化的畸形大都会。好巧不巧便遇上了社会的残酷邪恶一面——他被抢劫,一洗而空,仅仅留下了护照一本让他回国。他怒不可遏,称这里是“夜间出没的盗贼,假俄国公爵夫人”。然而,当时他也遇到了许多尽管素未蒙面,但仍热心帮助他的中国老百姓,这也奠定了他第二次想要再次拜访中国的信念。

1951 年,他第二次来华,代表世界和平理事会给宋庆龄颁发国际和平奖。这一次来访,意义深刻——仿佛将和平鸽带到了,那时还处于帝国主义压制封锁的,中国。聂鲁达在来访期间,结识了许多好友,如丁玲、矛盾、艾青等,并赞扬中华人民的不屈乐观的精神。

“中国人是最爱笑的
虽然经历过无情的殖民主义
经历过饥饿和屠杀
但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比他们更懂得笑。”
——《回首话沧桑》

5 年以后,当他携夫人马蒂尔德再次到访中国时,他看到了新中国的发展——农民如何用巧手编织蝈蝈笼子,工人如何在工厂里纺织,民间艺人在人群中演绎传统荟萃。他相信:辽阔的土地,人民的非凡劳动,和逐渐消失的不公正现象终将使得中国人民拥抱更美好、广阔又深厚的发展。

试问,又有谁像聂鲁达一样,对中华民族有如此深切的手足之情?聂鲁达曾对艾青说:我的聂(繁体 聶)有三只耳,第三只是为了倾听未来。

是的,聂鲁达,中国人民的朋友,你听到我们对你的想念了吗?

即使年少时期再如何风流倜傥,在国家乃至世界分崩离析的时候,那股对待爱情的炽热一起化作革命的义愤填膺,在诗人的诗句中是如此确切、清楚。而无情的政治,却将诗人一击致命,他的激情消失在俗世尘埃中,张力渐渐化作悼念者的眼泪,悬在脸庞,悬在每个人的心里——那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诗人是爱海的,那不是单单的对蔚蓝的向往。他更像是个航海家,永远向着理想扬帆远航,他是浪漫主义者,用文字点亮爱情的年华,他更是战士,用文字击穿仇敌的一切丑恶,他被埋葬在黑岛,却永活在世人的心中。

在诗里找到你,聂鲁达!目的地推荐

Meet Neruda in Chile DESTINATION